大家的機器里都有很多這樣的“經典”照片,跑焦了。很多都是有紀念意義的照片,尤其是那些外出旅游不會購物不會游泳的人來說太“痛苦”了。多希望是這樣的:

這樣多好,海邊沒白去,回去還能做成游記給熟悉的人顯擺。
但目前無論你是手機、卡片機、單反還是攝像機,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,如果跑焦,就只能認命了。
上世紀90年代,美國斯坦福大學的Marc Levoy開始進行“全光場攝影”的研究。所謂光場就是空間每一點所有方向光線的總和,它不僅包括顏色、光強等信息,還包括光線的方向信息。光場可以看作是對攝影場景的完整描述,場景中任何物體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個不同的焦點。如果能夠把光場信息完整地記錄下來,就可以獲得在拍照后任意調整焦點的能力。先拍攝再對焦,跑焦問題解決了。
挺好!稍等,下頁圖為斯坦福大學為設備,100臺相機,它們可以在不同角度拍攝同一個場景,盡可能地收集光場的所有信息。好是好!但,這種“大家伙”顯然不適合家用,你不能把它帶到海邊去。
二十一世紀,有一家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Lytro,試圖把全光場攝影的能力放進口袋里。這家公司的CEO和創(chuàng)始人Ren Ng博士畢業(yè)于斯坦福大學,在博士期間就與Marc Levoy一起從事全光場攝影的研究工作。2007年,他的以全光場攝影為主題的博士論文獲得了美國計算機學會最優(yōu)博士論文獎,在這篇論文中,他詳細描述了家用級全光場數(shù)碼相機的硬件、軟件問題及其解決方案。
大體來說,全光場數(shù)碼相機和普通相機在硬件上的最大不同,在于在光電感應器件和鏡頭之間,多了一層微型透鏡陣列(Lytro的第一個產品宣稱是9萬個)。這層透鏡陣列像是昆蟲的復眼,每個透鏡都會覆蓋幾個光電感應像素,在這些像素上存儲場景的光線方向信息。
在軟件方面,則需要用到一些數(shù)學方法來生成具有指定焦點的圖片。在記錄下全部光場信息時,原始信息中會包含大量不同方向的光信號,它們疊加在一起,無法直接輸出成圖片。Ng提出了利用傅立葉變換把不同的信號分解開,再根據使用者的需要重新組合的方法,這種名為“傅立葉切片攝影”的后期處理方式能夠合成出聚焦于任意一點的照片。
2012年,Lytro了發(fā)布下圖所示的這款 1,100萬像素的光場相機,相機有8GB和16GB兩個版本,具備陽極電鍍的鋁制外殼、f/2的大光圈鏡頭與 8倍的變焦能力,通過光場技術的應用,在使用該相機拍照的時候只需要構圖即可,不需要對焦,因為對焦可以在拍照完成后在電腦上完成。
《福布斯》雜志稱,這是攝影術的巨大革命,甚至可能是從膠片攝影轉為數(shù)碼攝影之后最大的革命。而這類相機將成為抓拍利器:無論抓拍的照片模糊與否,只要在相機的焦距范圍內,對焦點可以在拍完之后隨意選擇,因為相機在拍照的時候就把焦距范圍內所有光學信息都記錄在內了。此外,該款相機即使在弱光條件下也無需使用閃光燈即可正常拍攝。毫無疑問,Lytro相機徹底解決了困擾攝影者的對焦問題,該款相機能夠讓照片拍攝的成功率更高,而且通過對焦點的變換使得同一張照片能夠獲得多種不同效果。
假如視頻監(jiān)控上加入這樣的陣列相機,會發(fā)生什么樣的情況?

這樣的照片,多牛的智能算法都找不出來。

這樣就容易多了。另外的好處就是,其在弱光下表現(xiàn)很好,對周邊環(huán)境的配套要求就會降下來;由于其記錄的信息很多,為智能算法以及后端的大數(shù)據挖掘提供了更多有價值的參考值,各種識別準確率更高,能衍生出很多有特色的業(yè)務。
當然,要應用上去還有很多問題,如硬件接口、硬件成本、數(shù)據格式、存儲容量、計算性能等問題,但大勢所趨,這些問題總是有解決辦法的。(具體就不描述了)。
2013年,Nokia和高通投資了一個叫Pelican Imaging的公司,其開發(fā)的攝像頭采用了突破性光場陣列式技術,內置了16個復眼式微型感光攝像頭,具備無限景深和后期對焦能力,而且還能作為3D打印建模工具使用,具有改變傳統(tǒng)成像技術的巨大潛力。
試問,手機上都有了,離視頻監(jiān)控還遠嗎?